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眷村媽媽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  眷村是萬千國軍隨政府遷臺後成家之處所,也是眷村第二、三代子弟的成長回憶之所在;而聯結這個世代親情,並使之傳承數十載的核心力量,則非「眷村媽媽」莫屬。
 早年軍人因待遇微薄及戰備要求,使得「聚少離多」成為眷村媽媽與夫婿間的常態,因此眷村媽媽必須挑起大部分家務及撫育子女之重責,又為了彌補家計缺口,常想方設法增加收入,以貼補家用。
 因夫婿戰備任務的關係,眷村媽媽們經常獨自撐持家務,過程中難免遇上挫折,使得她們彼此間時常互助互勉,克服困境,逐漸培養出深厚的情誼,如此的情誼由年輕到中年,由中年到白頭。
 早期在增加家庭收入方面,家母每日凌晨三時即趕往魚塭,與其他魚販爭先下網捕魚,載去市場販售。收市回家後,又趕著補魚網以備隔日所需,並再抽空編織婦聯會提供的髮網,以爭取更多收入。家母的幾位摯友亦分別以裁縫、織毛衣、做髮飾、編織髮網等家庭代工,或兼任教職改善家計。
 隨著眷村媽媽的多年努力,兒女相繼成年,夫婿亦自軍中退伍,按理說,她們在長期為家庭付出,邁入老年後,應該苦盡甘來,享受含飴弄孫之樂,並與老伴共享晚年清福。但由於開放返鄉探親,兩岸情勢發生重大轉折,或因家中部分子女的發展不如預期,使得不少眷村媽媽因為夫婿金援家鄉親友而產生內心矛盾,及為了拉拔兒女而費盡心思。
 眷村媽媽們雖未受過黃埔洗禮,但與夫婿長年相處,使得她們身上儼然也散發出另類的黃埔精神,這股精神與氣質往往在有形無形間,對下一代產生了正面影響。如吾妻婚後因筆者任基層幹部,鮮少休假,在那聚少離多的日子裡,為使我無後顧之憂,與家母共同照顧卧病七年之外婆及晚年重病的先父,且協助家庭代工及大小家務,更細心撫育女兒長大成人。
 又如家母的摯友馬陳伯母,在夫婿歸真後,延續他的宗教信仰,特別赴麥加朝覲且進入清真寺服務,以慰夫婿在天之靈,也撫育兒女成人,期間所經歷的艱苦,絕非局外人所能體會。其他眾多的眷村媽媽也同樣有類似的經歷,限於篇幅,難以一一陳述。
 筆者日前拜讀胡為真口述、汪士淳撰寫之「情到深處」,書中黃埔一期胡宗南將軍與夫人葉霞翟那一封封書信的真情流露、數十年過往的心路歷程,令筆者深深覺得,那彷彿也是多少眷村媽媽長期含辛茹苦的內心寫照,讓人感觸良多。黃埔精神不僅在各期學長,也在他們人生伴侶的身上發光發熱,且代代傳承。筆者也是黃埔之一員,謹此以最誠摯的心,將此文獻給所有的眷村媽媽。
 【作者速寫】馬國麟,陸軍軍官學校正五十一期,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;歷任陸軍砲兵排、連、營長,聯勤總部計畫署參謀,高中(職)及大學教官,現任國小課後班兼職老師。
 
(點閱次數:383)